胃胀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养生中医采用内外兼用食药同施之法, [复制链接]

1#

胃胀气会使人全身不舒服,不思饮食,极大地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其实,中医采用内外兼用、食药同施之法,能帮你养好胃,摆脱胃胀气的困扰。

中医将胃胀气分五型

01寒食伤胃

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不展,气机阻滞。

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

02肝胃不和

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

症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

03肝郁胃热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内生湿浊,郁而生热。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

症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04脾虚胃寒

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

症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05气滞血瘀

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

症见胃以疼痛为主,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

胃胀气多由以下原因造成

○边吃饭边说话;

○吃饭过快;

○吃产气食物;

○情绪不良;

○乳糖不耐受;

○用嘴巴呼吸。

中医外治、饮食疗法有效果

■中医外治

腹部穴位按摩

用中指分别按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每穴1~3分钟,以感觉温热舒畅、打嗝或排气为好。

掌摩腹部

以掌心置于胃脘部或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摩腹3~5分钟,以透热为度。然后稍用力下压腹部10~20次。

点穴

点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丰隆等穴,每穴1~2分钟。点按后宜用揉法,避免气血积聚。

热敷

腹部发凉、腹胀、便溏者可用热水袋、热水瓶等发热的物体置于腹部,以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气体排泄。

灸法

用燃烧的艾条或艾灸盒对准相关的穴位,进行熏烤,或用姜片置于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相关的穴位,再用燃烧的艾绒置于姜片上熏烤,可起到温经散寒、扶助阳气等作用。

■3种食疗方

01鸡肫皮煎酒曲

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可使胀气消除、食欲增加。

02橘皮茶

取新鲜橘皮50克,将其撕碎,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泡,当茶饮,对轻微的胀气颇有疗效。若无新鲜橘皮,可去药店买6克陈皮泡茶饮服,也有一定功效。

03山楂麦芽汤

生山楂、炒麦芽各15克,水煎2次,每日分两次饮服,连饮数日。食积不化、胀气持续者服用,能较快消除症状。

—往期回顾—

冬季备孕的重中之重是补血,有4种补血佳品最适合女性吃“体寒入骨,子嗣难求”,关于宫寒,女性必须要知道这些女性阴阳不调,脸上或会长斑!中医方法平衡阴阳,*褐斑自然消失了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