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亚健康不是病,不调理能要命如何避免亚健
TUhjnbcbe - 2025/1/10 2:16:00

你真的健康吗?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人感觉力不从心,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等亚健康状态纷纷找上门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球亚健康人口占比75%,健康人口占比5%,疾病人口20%。

什么是亚健康?PART0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常见的亚健康症状有:1、代谢功能障碍,肥胖、肌肉酸痛等;2、免疫功能低下,口腔溃疡、皮肤问题频发、经常性感冒发烧、伤口愈合慢等;3、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便秘、腹泻、消化不良、胃胀气、腹胀、腹痛等;4、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紧张、失眠多梦等。

导致亚健康的因素有哪些?PART02

超重、肥胖(BMI≥24)

精神压力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农药污染等)

不良饮食机构(高油高脂低膳食纤维)

缺乏运动、久坐

过度医疗

不良生活习惯

其他

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而一旦肠菌失衡,就会表现出一些亚健康的症状。

而针对这些症状,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常规的方法来改善。

例如,对于肥胖,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应用各类减肥产品、节食和运动。但这样做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减肥产品一旦停用很容易反弹,节食和运动则需要长期的坚持,一般人很难坚持下去。

21世纪的文明病——肥胖症PART03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

超重、肥胖人口较一般人更易于罹患II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肥胖人口也更易表现为亚健康症状。

亚健康是肥胖引起的?还是菌群引起的?PART04

年,美国科学家杰夫·高登在实验室有了创新性的发现。杰夫·高登提取了一对孪生双胞胎姐妹(体型一胖一瘦)的肠菌,并将之移植到无菌小鼠身上,移植了肥胖个体肠道菌群的无菌小鼠体重更重并且脂肪更多。

最初的研究发现,肥胖小鼠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瘦型小鼠,厚壁菌门数量增加,同时拟杆菌门数量减少,且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瘦型小鼠。

在一名病态肥胖志愿者体内,肠杆菌科细菌过度繁殖,包括很多机会致病菌的常规菌属细菌战了肠道菌群总量的35%,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机会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与正常饮食喂养的瘦型小鼠相比,高脂饮食喂养的肥胖小鼠体内柔膜细菌目丰度搞,同时拟杆菌门丰度低。

某些有益菌的数量与肥胖表型呈负相关。在肥胖患者体内,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数量显著下降。另外,在肥胖成年人和儿童以及体重异常增长的孕妇体内,发现双歧杆菌的丰度显著下降,同时肠屏障功能受损。

微生态干预可调节肥胖PART05

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类人体自身难以消化吸收但可以被某些肠道细菌发酵的膳食成份,主要包括寡果糖、低聚半乳糖、乳果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与活性改善宿主的健康状况。

以健康人群和啮齿动物为基础的研究证实,益生元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这种摄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短链脂肪酸诱导的肠肽分泌的变化调节的。

一项研究表明,未绝经的肥胖女性(BMI>30kg/m)在使用一种富含寡果糖糖浆的安第斯块茎亚贡雪莲果后,平均体重下降15kg,空腹胰岛素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以适当剂量服用时对宿主(人或动物)健康有益的活体微生物制剂”。已证实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肥胖、减轻炎症及相关代谢综合征,这些机制包括移植肠黏膜对病原菌的黏附、稳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肠黏膜完整性,维持肠屏障功能。

一个韩国研究显示,研究者从一个健康人体肠道中分离出3种双歧杆菌,随后给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连续灌胃7周这3种菌的混合剂,小鼠体重下降,脂肪积累减少,血清中血脂情况和胰岛素稳态得到改善。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健康人体肠道的益生菌菌株在代谢疗法和体重管理方面有巨大潜能。

不过由于胃酸对益生菌有一定的破坏,会影响益生菌到达肠道的数量,而益生元则可以促进益生菌的增殖,所以益生菌最好是结合益生元一起服用,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微生态干预可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建立PART06

肠道菌群对于宿主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发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肠黏膜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互相接触的中介。

肠黏膜生理性屏障结构和肠上皮细胞分泌的抗微生物分子构成了肠道的固有免疫系统。宿主与菌群通过肠黏膜的相互作用,是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建立肠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影响肠淋巴组织结构,增加上皮淋巴细胞数目从而刺激黏膜免疫系统的构建。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害菌竞争肠上皮黏膜复位点,竞争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从而产生抑菌物质(如细菌素)来抵抗外源微生物的入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亚健康不是病,不调理能要命如何避免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