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霜降。
这是庚子年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时节,秋初辞,冬伊始。
1霜降不是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
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所以,“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2霜降时节防范脾胃阳虚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霜降时节,常有冷空气侵袭,使得气温骤降,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加上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不定,导致人体的抵抗力有所下降,容易出现胃痛、胃胀等症状。
按照中医理论,霜降期间,脾胃功能处于最佳状态,食欲相对旺盛,机体代谢增强,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
故而,此节气是慢性胃炎,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从中医角度来说,此时需防范脾胃阳虚,如果平日生冷食物吃得过多,或者使用寒凉药物过多,更容易导致脾阳不振,寒凝于胃。
阳虚则生寒,容易导致胃脘冷痛、肠鸣腹泻、完谷不化(吃了跟没吃一样)。
脾胃阳虚有什么表现?
1、四肢不温,长年手脚冰冷;
2、大便溏稀。大便不成型或是先干后稀;
3、四肢浮肿,小腿和脚踝的浮肿比较明显,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脚踝一按一个坑,皮肤的回弹速度很慢,平常感觉腿沉走不动路,总是感觉累;
4、食欲减退,腹胀。到了吃饭的点总是感觉不饿,吃啥都没有胃口。饭量小,吃完就腹胀,老是感觉不消化;
5、胃喜温喜按。经常会胃痛,按着就会舒服些或者喝些热水也会缓解些,这是阳虚引起的胃痛和别的胃痛明显的症状。
6、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是先干后稀。
7、由于中焦虚寒,无法温煦身体,四肢不温,加上水湿不能运化,水湿往下渗透,女性就容易导致白带清稀而多。
PS:写到这里,编者忍不住插播一句,以上情形如果中了2条或以上者,赶紧看看文末的实操健脾营信息,用正确的方式给你的脾胃加点阳气吧!
在这种情况下,艾灸温补脾阳,是首选的中医外治调理方法。
3霜降时节皮肤干燥过敏霜降后,由于寒邪燥邪并存的缘故,皮肤的新陈代谢开始下降,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水分含量下降,导致角质层的保水能力下降。
多数人都感觉皮肤干燥,容易出现过敏、瘙痒等不适。
其实,霜降时节皮肤过敏,干燥只是诱因。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我们体内的津液由三焦通道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肉、充实皮肤。
古文不好理解,译成大白话就是~皮肤的水嫩必须依赖于津液的濡润!
如果体内气血津液匮乏或代谢失调,水分和养分就无法传递到肌肤组织,体表得不到润濡,就会干燥,继而过敏。
可见,空气干燥只能算是皮肤干燥、过敏的诱因,津液匮乏才是源头。
故而,霜降时节防过敏,重在加强全身水液代谢和津液的输布,增强全身的调节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艾灸提升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而行水,与脾同属太阴而同气相求。
4霜降时节这样灸民间素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由此可见,利用霜降时节艾灸“进补”,效果更显著。
霜降艾灸温补脾阳,建议选鸠尾和至阳。
鸠尾穴:该穴位于胸腹腔的交点,左邻心脾右近肝胆,内应膈肌。也是上焦与中焦的分界点,对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至阳穴:该穴为阳之极,可助脾阳除湿热。
霜降艾灸补肺气,建议选华盖和中府
华盖穴:该穴处胸阳之位,近气会膻中,在此处施灸,可加强全身水液的代谢和津液的输布,增强全身的调节能力。
中府穴:肺经的募穴,直接补肺益气。
5写在最后节气是天地能量与身体调频的节点,
谁能在节气不断跟上天地转换的频率,谁就活更长久,更自在。
利用好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抓紧艾灸,
不仅能对疾病“防患于未然”,还能为冬令进补筑基铺路。
用艾灸温煦脾胃,充盈肺气,以健康的身体迎接冬季的到来吧。
特别说明: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百度、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往期必读▼与各地无为灸爱好者交流分享,可加入无为灸友会交流群。
入群方式: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