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现在正值长夏,天气炎热,且雨水多发,很多人都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的情况。尤其是消化不良,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消化不良发病率约23.5%,临床表现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为主要症状。
许多患者都认为消化不良并非严重的疾病,大部分都通过自行服用药物解决。但多数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反复发作。
现代医疗认为,消化不良,指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且经排除引起这类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认为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的高分泌以及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等方面因素相关。而且由于病程较长,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倾向,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在精神心理及经济方面对患者造成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在祖国医学中,早有相关论述记载,《*帝内经》曰:“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有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从历代医家的理论基础及现代医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该病病位在胃,并与脾、肝密切相关。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该病病因在于外感、内伤、先天禀赋不足等,其病理表现多以脾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湿等实邪为标,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
脾胃虚寒脾阳不足
中医认为,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早在《*帝内经》中有记载:“浊气在上,则生?胀”,这里就用气来解释消化不良的产生原因。《诸病源候论·诸痞候》也指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认为腹内气机阻滞则生胀满。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一上一下,身体脏腑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转。而脾胃又主运化受纳,饮食水谷需要在这里进行消化,消化的过程则需要有阳气来支撑,正如我们煮饭,如果没有火或者电饭煲插电后所提供的热量,饭就煮熟不了。
脾阳充足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气血等精微物质才可以产生,并输送到身体各处,滋养各脏腑。也才能有力量将消化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浊气”等糟粕排泄出去。
若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阳亏虚,脾胃气机失调,胃气壅塞,则发为痞满,也即消化不良。而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居处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夏季人们喜食生冷食物,加上空调、冰箱使用普及,导致寒邪直中脾胃,脾胃阳气耗伤,故出现痞满、积滞、胃脘痛等病。因此气机阻滞为痞满病的发病根本。
肝郁不达,气机阻滞
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脾胃,但其发病也与其他脏腑有关,其中尤以肝脏最为密切。正如《知医心辨》曰:“五脏之病,肝气居多”。机体各项活动都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机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肝主疏泄,肝与脾互为因果,如《读书随笔》云:“肝者,贯阴阳,充血气,提升降之枢也”。若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出入失去平衡,主升、主动功能减退,容易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于局部而致病。而脾与胃分别主升清、降浊,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木旺乘土”的现象,表现为脘腹、胁下胀痛,纳食不化,口苦,嗳气吞酸,或飧泄或便秘。
补益中气,理气健脾
中焦气机失常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的主要病因,临证常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脾虚气滞为绝大多数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所在。故此,在治疗上,多以健脾理气贯穿始终。
在临床辨证上,若为肝气郁结,可以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治疗;若为脾胃气虚,则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若为肝气犯胃,则可选四逆散合沉香降气加减治疗;若有湿热滞胃,则可选三仁汤化裁使用。若为食积而造成胃部不适,则可加焦山楂,神曲、半夏和茯苓等调理肠胃,健脾消食。总而言之,需随证灵活运用。
除了中药汤剂外,也可搭配穴位敷贴进行治疗。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作用,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更好的药效,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方面穴位敷贴可减轻胃肠道及肝肾负担,避免胃肠道刺激;另一方面可避免药物经过肠道吸收而减弱药效,可充分利用药物,提高疗效。刺激局部经络穴位,通过经络运行,激发全身经气,起到补益中气、调理中焦气机、通腹行气的作用。
脾胃一病,多与饮食有关,正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饮食的调理也是脾胃调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药物施治的同时可结合食疗、养生等非药物疗法,这样才能有利于脾胃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END—●中药代煎服务,从“人等药”到“药等人”
●健脾祛湿
反复腹泻,多为脾阳虚衰,水湿内盛
●献礼医师节丨义诊送健康,最美“医”瞬间
●医院药品免费配送!这服务,分!转扩!
: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医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