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是一名上初三的男孩子。
最近开家长会,老师向小松妈妈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小松平时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按时交作业。单元小测成绩都不错,怎么一到大考成绩都不理想呢?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孩子中考成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小松妈妈也一头雾水。在她眼中,孩子虽然爱玩游戏,但是却能很自觉的在完成所有学业任务后,才会玩一会作为放松。并且每次玩都不会超过1个小时,也没耽误过休息。这到底是怎么了?
当小松坐到我们面前时,脸上带着烦躁的表情。我们知道,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一定会有逆反心理,尤其是当妈妈告诉他“和心理咨询师好好聊聊”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抗拒的。这句话在小松听起来就是:“你可能有病,我们不相信你是正常的”。
小松坐在椅子上,时常环顾四周,变换姿势,并且一直在啃着手指甲。
我们问小松妈妈,孩子从小就啃指甲么?
小松妈妈很惊讶地看着孩子,说:“我一直没注意到啊…在我印象里,他从来不啃指甲啊…”说完拿起小松的一只手,仔细观察起来。
小松紧张地把手收了回来。妈妈说:“你看看你这指甲啃得都秃了。你这什么时候养成的坏毛病,多不卫生啊!现在疫情还没结束……”
小松不耐烦的“哎”了一声,脚不小心踢到了桌子腿。
接下来是分开咨询的时间。小松明显表现出戒备,并且显得很焦虑。他尽量让自己显得漫不经心,但腿却一直在抖动;他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咬手指,双手却不停的互相抠着指甲。直到我们聊到游戏的策略,小松才慢慢放下戒备,打开心门。
小松说,他每次游戏打到“最后一锤子”的关键时刻,经常会觉得肚子疼,感觉肠子被拧了的那种疼。只要一疼,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这让他很心烦。
于是我继续问,是不是考试的时候也会这样?
小松说:“对对对,没错!每次都是马上进考场了,我就憋不出要去拉肚子,老师都无奈了。”
我们继续问:“有头疼、呕吐,或者频繁打嗝放屁的情况么?”
小松挠挠头说:“老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我一开始系统复习,准胀肚,然后就放屁……还有一次考前打嗝止不住,直接去厕所吐了。有时候还吐不出来,整个人都颓了,之后复习的时候也很想吐,你不信问我妈,医院了。”
其实小松的所有状况,都属于“青春期焦虑”的躯体化表现。在之后的咨询中,小松也提到了自己对于成绩的重视,不想辜负父母,所以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
但当出现这些躯体化症状的时候,说明小松的焦虑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了。如何能帮小松更早的发现焦虑呢?小松的一个问题提醒了我们。
小松问:“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声音特别娘……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很细很高的声音。按说我变声期也过了,不应该是低沉的男声么……老师您听着呢?我觉得我现在的声音就挺娘的。但有时候又挺正常挺爷们儿的。”
其实在我听起来,小松的声音最多就是温柔细语的男声,要说很细很高,我确实没有感觉。所以我笑着摇摇头。
从发声原理上讲,想发出又细又高的声音,需要声带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往往我们在刚刚睡醒的时候,声音相对更低沉,因为经过了一宿的休息,声带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声乐或者唱京剧的人早上起来要吊嗓子练声,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声带保持一个兴奋紧张的状态。
但像小松这种情况,他不存在“吊嗓子练声”的需要,更不存在特意为了让自己发出高音来保持声带的紧张状态。那为什么他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举个例子。在视唱练耳课上,老师曾经讲过,你越紧张,就会越唱越高,最后终止音高一定会高于标准音高。而相反,你越放松,越不认真,就会越唱越低,最后终止音会低于标准音高。
所以当小松发现自己在正常音量说话时,声音突然开始变细变高,就意味着他的情绪状态不够好了。这时候,就需要去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来缓解压力,以免焦虑情绪堆积后发生更严重的躯体反应。
一周之后,小松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确实很有效。当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开始变细的时候,他会在我们